云计算自提出以来,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其概念众说纷纭,相关领域的各方机构和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云计算进行了定义。其中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云计算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方便的接入共享资源池,按需获取计算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等等)的服务模型。共享资源池中的资源应该可以通过较少的管理代价和简单业务交互过程而快速部署和发布。
云计算业务的基本特征包括:
按需自助服务:客户可以按需、自动地获取计算能力,例如服务器计算时间和网络存储,而不需要和服务提供商进行人为交互。
广泛的网络接入:计算能力可通过网络,并通过标准机制进行访问,使得各种瘦(或胖)客户端(例如移动电话、便携式电脑或PDA)平台均可以使用。
资源池: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被池化,并通过多租户模式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动态提供物理或虚拟化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位置独立的,因为用户并不确切的知道服务提供商的资源在那里,但是客户可以指定较高层次的位置,例如国家、州或数据中心。这些资源包括存储、处理能力、内存、网络带宽和虚拟机。
快速弹性:服务可以快速、弹性的获得,某种情况下是自动化的,规模可以快速扩大或缩小。对于客户来说,供应能力似乎是无限的,可以任意购买,随时购买。
按使用量计费的服务:云系统对服务(存储、处理能力、带宽、活动用户帐户)进行适当的抽象,并提供服务计量能力,以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使用情况。资源的使用可以检测、控制、统计,为客户和服务商提供透明的服务使用量。
同时,根据云计算运营模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公共云(Public Cloud)、私有云(Private Cloud)、混合云(Mixed Cloud)。
针对我公司而言,参考模型定义了两个主要的架构层次:
(1)、云服务提供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方面提供消费者使用云服务的各种服务获取方式,即可以是云计算的服务申请这样基于Web 2.0技术的界面,也可以是各种API,从而在多个层面提供云服务的使用,从IaaS到SaaS等;而另一方面则是IT资源虚拟化架构。虚拟化和标准化是云计算实现的两个重要条件。这里的虚拟化技术是泛指所有可以将计算资源进行虚拟并分配的技术,不仅包括诸如VMware、XEN、KVM、IBM LPAR和WPAR等系统虚拟化技术等,还包括存储上和网络上的虚拟化技术。通过这里技术,云计算平台就可以将特定的资源,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存储,都可以供应给消费者。
(2)、通用云管理平台:任何的IT资源都需要支撑业务,都需要被运维管理。作为云计算平台同样不能缺少必要的业务支持能力,如服务目录、客户管理、订单管理、服务水平管理、计费管理等;而运维操作管理则需要云计算平台提供服务请求处理、ITIL流程管理、性能和容量管理等。
针对云服务开发者而言,会使用各种云服务开发工具,包括Hadoop算法、供应规则编辑等帮助建立云服务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平台和接口。
我们所提供的云服务参考模型在提出云服务架构的必要元素之外,更强调云计算是面向请求和服务的,基于服务的生命周期在各个环节完成云计算服务的实现。
云服务生命周期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服务模板定义,主要指准备云计算环境,将各种合适的资源纳入到云计算资源池,准备标准的计算能力。
(2)、创建服务目录,主要指将计算资源标准化,按照服务的方式进行提供。服务目录中的资源可以为服务器、可以为单个的CPU或内存、可以为存储容量、可以为应用软件、可以为特定执行程序,服务目录是一个云计算环境可用计算资源的集中体现。
(3)、服务订阅,主要是指云服务消费者申请云计算能力和服务,或者更改某个已有的服务申请。云计算环境越是庞大、其服务管理就越是要求准确和严格。如果出现计划服务的时间无法获得所需的计算资源,就会影响相关服务申请的服务水平,从而给使用部门,即云服务消费者,带来业务上的损失。
(4)、服务运行,服务运行首先意味着服务的供应,通过自动化的供应平台使消费者在指定的时间获得云计算资源;其次意味着服务的管理,需要确保云计算服务的质量,包括计算性能和可靠性。这些都是云计算服务中需要关注的部分。
(5)、服务终止,当消费者不再需要服务时,服务会被终止,资源会被回收。资源可以重新放回资源池以重新利用。
云计算的生命周期围绕着业务需求将云计算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所以云计算服务部件需要计算资源,也同样需要对其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平台。云计算服务管理平台可以涵盖云计算服务提供所需的各个环节。